大洋新聞 時間: 2014-03-27來源: 信息時報
  冷無非
  時近清明,在關於清明的傳說中,介子推的傳說是最令人耳熟能詳的。相傳春秋戰國時代,介子推追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期間,對重耳不離不棄,甚至在重耳餓暈時,還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,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。近二十年後,重耳回國做了國君(晉文公)。在分封有功之臣時,卻遺漏了介子推,介子推為此避隱山林。事情被晉文公知道後,晉文公即派人請介子推回朝受賞封官。可是,介子推沒有應召。後來為逼介子推出來,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,結果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,而是和自己的母親在大火中抱樹而亡。人們為了紀念他,特約定這一天民間不得舉火做飯,所以清明節又叫寒食節。
  這個傳說中,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玩味,那就是晉文公為什麼會在分封有功之臣時遺漏了介子推?按理說,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,是一個有作為有能力的人。以他的智慧,對有功之臣封賞時會有所遺漏,概率是很小的,更何況當時晉文公正是落難的時候,對此段饑餓記憶肯定很深。即使他遺忘了,當時那幫追隨者也會向他提起。惟一的可能就是,對晉文公來說,介子推並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。
  從晉文公的角度考慮,在出逃中,在缺乏糧食的情況下,他急需的是糧食,但在解決生存問題之後,他更需要能幫助他實現復國興邦的人。雖然介子推剜割了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,但那也是一時之計。如果長時間找不到食物,晉文公也難逃一死。而作為一個領導,晉文公也有責任呵護自己的臣下,非萬不得己,他也不想看到臣下受到傷害。
  雖然介子推以肉盡忠,為晉文公解決了饑餓問題,其賢可嘉,同時也使人知道晉文公周圍有一幫忠心俠膽的人,值得輔佐,但除此之外,介子推並無其他突出的才智。而當時跟隨晉文公出逃的人,有狐偃、趙衰、顛頡、魏武子和司空季子等,都是大名鼎鼎足智多謀的人,為晉文公的成功復國稱霸諸侯,出謀劃策盡心儘力,做出了突出貢獻;在晉文公復國後,也為晉國的發展多有建樹。而介子推處在這群大臣中,難免顯得與眾不同。所以,客觀地講,事隔十餘年之後,晉文公淡忘了介子推,也是情有可原。
  排除介子推淡薄名利的因素,可以說,在晉文公的智囊集團中,介子推並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。在歷代的記載中,割肉奉君事親者不乏其人,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,即便是平常人,也可以做得到。但是,如果要在一個組織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人才,顯然還要具備相當專業的能力及智謀。如果一個人的職位可以輕易就被取代,那麼這個職位就不具備太大的競爭力,當然也就難以得到更多的報酬,比如一些流水線的工作。就介子推的事例來說,如果僅是割肉奉君這樣的功勞而論,介子推可能得到的分封怕是相當有限。人們對介子推的紀念其實更在於,他以死為諫,警示世人要明辨是非,要學會感恩,不忘於己有恩之人;對國君來說,更要做一個“清明”之君。
  重讀這個故事,對於數千年後的我們來說,其重要的意義是,我們要清楚在一個組織中,每一個人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,但是也要明白,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工作是不可以替代的。特別是當我們努力很多,付出很大,能力很強,成績不錯時,不妨換個角度想一下,我們的綜合競爭力如何?我們是不是不可替代?我們憑什麼不可或缺?如果我們雖然有一定的成績,但競爭力還相當有限,那麼,我們就要埋頭苦幹,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如果我們的綜合競爭力真的很強,那也要戒驕戒躁,繼續前進,因為我們隨時都可能被他人迎頭趕上。老子說: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;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在成績面前,唯有不恃不居,才能夠不斷取得進步,得以更好地發展。
    (原標題:清明說介子推:我們憑什麼不可或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l34jlqvi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